第一个故事
从前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,穷到没有田地只能佣耕,就是帮别人种地为生(佣役也,谓役力而受雇直也)。某天干活休息时,他站在地头,惆怅好一会儿之后,对边上的同伴说:要是以后富贵了,不要忘了彼此哈(苟富贵,无相忘)~同伴笑着回答:就咱俩这损色(音sai,三声),还能富贵吗(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)?这个农民听了同伴的回答,叹息着说出了一句名言:嗟乎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
这个穷得不知出生年月、不知其父母为谁也没有后代的农民,叫陈涉。这段对话,收录于《史记 陈涉世家》,陈涉,与之后为世人所熟知的、喊出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!”口号的陈胜吴广起义里的陈胜,是同一个人(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)。
这是一个关于境遇与志向的故事。于苦难中奋发图强,似乎是人人都可以讲出一番道理的主题,然而一旦亲临其境,能够不甘于平凡,执着于理想的人真是少之又少。马瘦毛长,人穷志短,才是常见的现实。陈涉的同伴说他逻辑不通:一个帮人种地的雇农怎么能大富大贵?身边的人也可能会以“为你着想”的高姿态劝他应该“脚踏实地”,莫作“痴心妄想”,好好种几年地,攒些银钱,以后有自己的地种,有自己屋住才是正理。更多的人恐怕是会对他报以冷眼:不好好种地,发什么白日梦?!
能在这种环境压力保持斗志的人恐怕不多,所以才有一句“望子成龙”:自己这辈子不行啦,就这样吧,希望孩子们比老爹有出息。但接着还有一句古语叫“龙生龙,凤生凤……”自己当年能够轻易放弃“成龙”志向,又如何在以后说服子孙拿出远大抱负,出人头地呢?
陈涉能顶住压力和冷眼,后来终于揭竿而起,成为对抗秦朝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的领导者。实话说,他并没有带兵、治国的手段和能力,他发起的起义,不到半年便以兵败身死告终,后来很多的“史学家”也认为他是“眼高手低”,不太看他得起。只有“不以成败论英雄”的太史公将陈涉与孔子、勾践这样的伟人同归于“世家”,而非“列传”,让人有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之叹。